多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
多 (第3/3页)麾”,所以,白狼山之战的参战将领都必须接受张辽的指挥,否则,会被依法处斩。因此,《三国志·武帝纪》关于白狼山之战的记载,只需写张辽,没必要写其他的参战将领,也没必要写“等”字。)此役,虽然敌众我寡、左右皆惧,并且,“蹋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但是,张辽极力主张迅速进攻,终于,其疾如风,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馀万。
在白狼山之战后,张辽开始名声卓著、脱颖而出。后世也因为白狼山之战而对张辽多有赞誉。唐朝的昭文馆大学士甚至将张辽与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于是有诗句写在《登长城赋》:“卫青开幕,张辽辟土,校尉嫖姚,将军捕虏。”(相关释义:“卫青开幕”是指卫青破匈奴,“张辽辟土”是指张辽破乌桓。“嫖姚”可能是特指曾经在漠南之战时任票姚校尉的霍去病,也可能是泛指迅捷有力。“虏”是指胡虏。)
智破谋反
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时,荆州尚未安定,人心尚未归附。曹操在那一年,重新组建了许多军队。张辽率领其中一支新组建的军队,屯驻于长社。军队临出发之际,军中忽有谋反者起事骚动,在夜间,惊乱起火,全军尽受其扰。此时,张辽经过审时度势,对左右说:“不可乱动。这一定不会是全营尽反,必然是那些制造叛变之人,想藉此骚动去惑乱众人而已。”于是,张辽传令军中,只要不是谋反者就安坐勿动。而张辽则带领亲兵数十人,守立于阵中。情况逐渐稳定下来,不久,在军中查出并擒获了制造动乱的首领,并将其肃清杀死,彻底挫败了军中夜叛。
以前,军营内的夜间谋反经常会让人难辨敌友、逃离求生。曹操曾经遭遇过军中夜叛,导致曹操四千人的军队只剩下五百人。牛辅也曾经遭遇过军中夜叛,导致牛辅在逃离的途中被叛徒所杀。而这一次,张辽识破谋反之计并转败为胜的冷静表现,成为了遏制军中夜叛的智略典范,被《通典》评价为:“张辽审计,立擒贼首,亦同料敌之义”[7]。
赤壁之战时,曹操徙赵俨为都督护军,督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勇者得前
建安十四年(209年),江淮豪强陈兰、梅成占据氐(氐,可能是指六安国全部、庐江郡北部、九江郡西部)的六个县作叛。曹操于是遣于禁、臧霸等去讨伐梅成,又遣张辽督领张郃、牛盖等去讨伐陈兰。当时,于禁的军队率先到达,梅成诈降于禁。于禁中计,轻率地回军。梅成旋即复叛,带其军众投奔陈兰,二人又率众转入灊山自守,占据了地利。灊山(今为安徽省潜山县)中有天柱山,高峻约有二十馀里,道路险狭,陈兰等众避于其上,山下进军难通。张辽意欲进入天柱山追剿敌军,诸将皆说:“此山道路险恶,我军兵少,很难可以深入用兵。”张辽却说:“此所谓一与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进)。”于是进至山下安营,起兵上山攻击,终于斩下陈兰、梅成首级,尽虏其众。曹操论诸将功劳,说:“登上天柱山,踏过险峻,成功讨取陈兰、梅成,都是荡寇将军张辽的功劳。”于是增其邑,假节。
守卫合肥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从征孙权,攻濡须。后来,曹军攻破孙权江西营,擒获孙权都督公孙阳。曹操望孙权军,慨叹孙权军队的军容齐肃,于是撤兵。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亲征皖城,张辽从合肥向皖城驰援,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张辽在硖石的南面迅速筑起了一座被称为“南硖戍”的堡垒,作为合肥的前哨。
同年七月,曹操征伐孙权。同年十月,曹操无功而返,自合肥还。曹操在离开合肥时,带走了大批部队欲作西征之用,给屯驻合肥的张辽与乐进、李典等将领只留下了七千余人。张辽得知曹操有西征之意,认为合肥即将孤立无援,孙权必会趁机来攻,于是开凿了藏舟浦,用来隐藏舟船。
筑垒硖石南、开凿藏舟浦,都展现了张辽防患于未然的深谋远虑。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领重兵西征张鲁,让护军薛悌送去一封信函,信函边还写明,要在有敌人来攻时再打开来看。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东吴首领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张辽与诸将打开信,信中说:“若孙权军来到,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得与战。”曹操只在信中明确了3位将领的分工,但是,完全没有提及何时出城、何时撤退、出城人数、攻向哪里、如何接应等具体措施,况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合肥诸将们都感到疑虑。在“诸将皆疑”的氛围中,张辽审时度势,根据曹操远征汉中而合肥缺乏后援的现状,做出了分析,提出在合肥城还没有被孙权大军完成合围之前,率先出击,“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就可以守住城池。张辽此番分析消除了诸将的疑惑。李典也对张辽所说的话表示赞同。
于是,张辽在当夜募集敢于出城迎战的精锐将士八百人,开剥牛肉赏给将士饱食,准备明日大战。天色刚亮,张辽披甲持戟,亲自先登直陷敌阵,撕裂了东吴军队的防线。在他率军冲入东吴的营垒之前,张辽就已经亲自斩杀了数十名东吴士卒和两名东吴将领。他一边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号,一边登锋陷阵,冲入东吴的营垒。此后,张辽率军继续猛攻,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之下。孙权见状大惊,东吴众将士也因惊慌失措而不知道该如何应付,于是,孙权等人逃跑到一座较高的山冢上,用长戟来自卫。张辽见敌方主帅退避,便叱喝孙权,挑衅他下来对战。但孙权没有轻举妄动,随后孙权发现张辽所率领的士兵非常少,于是聚拢东吴军队将张辽的部队重重包围。张辽率领左右将士突围,径直向前实施“急击”,将东吴的包围圈打开。在战斗中期,张辽曾经带领着中期破围的几十人突出了重围。然而,当时在东吴军队的包围圈中,依然有张辽军馀众几百人(张辽军馀众有几百人,该结论是由“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吴人夺气”、“众心乃安”等史料推定)。馀众几百人大声呼喊:“将军要舍弃我们吗?”由于馀众的人数很多,馀众的呼喊声很大,可以被远处的张辽听到。于是,张辽带领着中期破围的几十人,又杀入了重围,去救援馀众几百人。孙权军队皆望风披靡,没有人再敢抵挡张辽了,也称“权众破走”。从早晨战至日中,吴军锐气为张辽所夺。战斗结束后,张辽回城修理守备,合肥的军心因为首战大胜而安定了下来,李典、乐进等合肥诸将们都对张辽表示心服口服。(注意事项1:首先, “杀数十人,斩二将”只是“冲垒入”之前的事迹,不包括“冲垒入”之后的时间段。其次,因为前文的“被甲持戟,先登陷陈”、后文的 “大呼自名”都是张辽的单人动作,所以,夹在中间的“杀数十人,斩二将”是张辽在“冲垒入”之前的单人斩杀数。)(注意事项2:东吴猛将陈武每逢作战皆是所向无前,却战死于此次战役。陈武的阵亡时间,有所争议。陈武的阵亡地点,一定远离津北。这是因为《甘宁传》的津北名单有“唯”字,无“等”字。详见下文的“排除津北组”、“后期津北组”、“后期津南组”。)
这次战斗为5个阶段:1.张辽突击吴军;2.吴军包围张辽;3.张辽破围而出;4.张辽复入吴军;5.吴军披靡败走。
此前,张辽亲自提出“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的作战方略,至此,完全实现目标。战果描述分别是:敌方的“吴人夺气”、己方的“众心乃安”。此外,《三国志》的“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魏书》的“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辽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锋陷阵,大破之”、《魏略》的“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都表明张辽800人的敢死队是在击退东吴军队之后(“权人马皆披靡”、“权众破走”),才返回合肥城中。反观,孙权军队则是被800人“大破之”,战至中午时,“权人马皆披靡”、“权众破走”。
张辽威震逍遥津塑像
在张辽800将士成功以少胜多之后,合肥城内因为军心稳定而守则必固。反观孙权的军队则“吴人夺气”,丧失了斗志。孙权虽然首战失败,但曹军主力被张鲁牵制在汉中而无暇东顾(建安二十年,合肥之战发生在八月,曹操征讨汉中从三月战至十一月),因此,孙权不愿错失良机,在收拢败兵之后,仍然凭借着明显的兵力优势,继续僵持在合肥十馀日(“权守合肥十馀日”当中的“守”字,没有进攻的含义,但有坚持、僵持、保持的含义),然而,孙权军队因为士气低落,不可能夺取合肥城了,于是退兵。张辽率领诸军乘势追击,几乎再次捉住孙权(“几复获权”的“复”字,表示再次的含义)。同时,张辽又统筹了战局,准确预估了孙权的逃生路线,并分兵绕过东吴军队进行毁桥。而孙权与甘宁蹴马趋津,又有谷利鞭马助势,才得以跃过断桥,死里逃生。张辽因为不知道孙权的相貌而错失了活捉孙权的机会。曹军士兵听说此事都表示叹息悔恨。曹操得知此战,对张辽的表现大加赞许,并拜张辽为征东将军。
当时,曹魏军队的主力远在汉中,而曹魏江淮一带的兵力则非常空虚,无法派遣援兵。正是所谓的:“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因此,曹操非常看重张辽在此战中立下重大功劳,史载“太祖大壮辽”,“大壮”两字在《三国志》里仅用过两次,分别是在《张辽传》、《徐盛传》,可见分量之重。
张辽在此次战役中,前后共发起两次进攻,皆大胜东吴。虽然,孙权本人在这两次突袭中,分别以“走登高冢”、“蹴马趋津”的方式逃离危险,但是,东吴军队却遭受了重创。
此役震惊东吴,以致于在东吴一方的记载中,《三国志·吴书》述及此次战役的列传中,若不考虑裴注,仅仅考虑本传就已经多达8篇。在这些记录中,排除津北组有3篇本传、后期津北组有5篇本传。另外,后期津南组有1篇裴注《江表传》。这3组描述的各自特点如下:
排除津北组包括陈武、宋谦、徐盛、潘璋、贺齐,所涉及的3篇本传共有0句撤军、0句津北、3句合肥。并且,《甘宁传》的名单有“唯”字、无“等”字,将陈武、宋谦、徐盛、潘璋、贺齐5人彻底排除在“津北”之外;
后期津北组包括孙权、吕蒙、蒋钦、凌统、甘宁,所涉及的5篇本传共有5句撤军、4句津北。该组的每一个将领都被2篇或2篇以上的传记,记录为战役后期在“津北”(他们无法挡住张辽,但且战且退,延缓了张辽的进攻速度);
后期津南组只有贺齐,所涉及的1篇裴注共有1句撤军、1句津北、1句津南。合肥之战的后期,贺齐退兵到津南。张辽已经分兵毁桥,断桥阻隔了津南、津北。因此,裴注《江表传》只有贺齐的接应而没有贺齐的参战。
以上3组中,时间的疑点在于“排除津北组”。所以,东吴一方的描述可能有以下2种的情况:
第1种可能情况,如果,排除津北组是战役前期的描述。那么说明:在战役前期(张辽800人冲锋),陈武在合肥城外被杀,宋谦部、徐盛部在合肥城外溃退,徐盛本人受伤并掉落长矛。贺齐拾到徐盛的长矛。潘璋杀逃兵遏制溃退。但最终还是“吴人夺气"。在战役后期(张辽追击东吴),早已“吴人夺气”的东吴主力纷纷“兵皆就路”。张辽直接攻向了津北,同时分兵去毁桥。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著鞭使得孙权乘马跳过断桥。后期并未参战的贺齐,到津南接应孙权。由于桥已被毁,张辽便在津北,与津南的贺齐隔河相望。凌统游到津南后在河边痛哭。逃跑未遂的东吴军队向张辽投降。
第2种可能情况,如果,排除津北组是战役后期的描述。那么说明:在战役后期(张辽追击东吴),陈武在合肥城外被杀,宋谦部、徐盛部在合肥城外溃退,徐盛本人受伤并掉落长矛。潘璋杀逃兵遏制溃退。后来,合肥城外的吴军还是败退了。在合肥城外的吴军败退后,张辽又攻向了津北,同时分兵去毁桥。权与甘宁蹴马趋津,谷利著鞭使得孙权乘马跳过断桥。贺齐从合肥城外退到津南接应孙权。由于桥已被毁,张辽便在津北,与津南的贺齐隔河相望。凌统游到津南后在河边痛哭。逃跑未遂的东吴军队向张辽投降。
虽然,孙权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君主,并且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陈武、宋谦、徐盛、潘璋、贺齐等许多将领一起出征。但是,在遭遇张辽的两次突袭之前,东吴将领们在战败之前并没有做出任何预先提示(例如,曹操不从荀攸的良言、袁绍不从张郃的良言、夏侯惇不从李典的良言、曹操不从贾诩的良言、刘备不从黄权的良言、曹仁不从蒋济的良言、马谡不从王平的良言、孙权不从顾雍的良言、诸葛恪不从聂友的良言、姜维不从张翼的良言,他们不从良言的败仗都使得劝谏者的明智的提示被载入史册),说明张辽观察到的作战机遇,是东吴诸将们都没有观察到的。
在战役前期(张辽800人冲锋),已经突出重围的张辽又回身去拔出余众,体现了甘苦与共的道德信念。在战役后期(张辽追击东吴),正在猛攻敌军的张辽又分兵去毁桥,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指挥艺术。
《武帝纪》、《乐进传》都没有乐进在合肥之战的贡献记载。《李典传》中李典对张辽所说的“顾君计何如”表明了张辽制定决策。在不计本传传主的影响时,《武帝纪》、《温恢传》、《乐进传》、《李典传》的江淮地区军务都是张辽名列在乐进、李典之前。而《吴书》在合肥之战的所有列传更是只记录张辽,却无乐进、李典。这些史书记载都体现了张辽在合肥的主导作用。
此役之后,若江东小儿啼哭不止,其父母只要吓唬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童就不敢再哭泣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征孙权。到合肥后,曹操循行视察昔日张辽作战的地方,赞叹良久。于是,给张辽增兵(“乃增辽兵”意味着张辽因为征东将军之职而在216年显著增加兵权,此后的统兵数量难以考证),多留诸军,迁徙去居巢屯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季,曹军抵达居巢,开始进攻濡须。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月,曹操大军在居巢集结完毕,并在二月全线猛攻濡须,迫使孙权退走。三月,孙权又派遣徐详向曹操请降。曹操回师,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适时孙权称藩于魏,为了让孙权安心攻打荆州,于是曹操召张辽及诸军悉数回救曹仁。张辽素来知晓曹操的用意,虽然他收到诏令较晚,但向樊城的进军速度却很快。而张辽尚未到达,徐晃就已经打败关羽。张辽便与曹操会师摩陂,曹操乘车出来慰劳他,并派他屯于陈郡。
转官晋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张辽从征东将军平级转任为前将军,又分封其兄张汛(或作“张泛”)及一子列侯。同时,赐给张辽的帛多达千匹,谷多达万斛。
不久孙权再叛变,张辽还屯合肥,并进爵都乡侯。曹丕赐舆车予其母以示荣宠,并派遣兵马送其家人到他驻军的地方,又派遣向导们预先在各地张贴告示,宣告张辽的家人将要到临,指引着大家出迎。张辽所督诸军的将士官吏们都罗列在道路两侧,拜迎张辽的家人。看见此景的人们都认为这是十分荣耀的事。
同年,曹丕称帝,再封张辽为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
黄初二年(221年),张辽到洛阳皇宫朝拜,曹丕便引张辽会晤于建始殿,亲问其昔日破吴时的情状。张辽述说过后,曹丕向左右叹息道:“简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即召穆公,是与方叔、尹吉甫、南仲等齐名的西周大将。他曾平定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于是,曹丕下令为张辽建造屋舍,替其母兴建殿室,当年跟从张辽突破吴军阵线、直冲孙权帅旗而临时应募的一众步卒,都被封虎贲。
病逝江都
张辽像
黄初三年(222年),孙权再次向曹魏称臣。张辽奉命还屯雍丘,却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刘晔带著太医审视其疾,并令虎贲卫士们往来传达张辽病况,为张辽问病的使者经常在路上互相遇见。梁章巨《三国志旁证》中提到“汉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张)辽位未至公,而遣侍中,盖宠之也。”[8]可见曹丕如何重视张辽。
张辽之疾久未痊愈,曹丕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营,自己则车驾亲临,握着他的手,赐给他御衣,太官每天来送御膳。病情稍有好转后,张辽便返回其军中,然后率军与朱灵一同还屯合肥,忠于职守。
正当其时,孙权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张辽乘舟,与曹休到海陵临江驻防。此时,虽然张辽受到曹休(曹丕的族兄)的督领,但孙权得知张辽至此,甚为忌惮,敕令诸将道:“张辽虽然抱病,但仍是勇不可当的,千万要谨慎在意!”同年,张辽与王凌等人进军至广陵。一天夜里,吕范等人的东吴水军漂至北岸。张辽与王凌等人出战,大破吴将吕范等人,并缴获了大量舟船。但张辽的病情却也日渐严重,最后终于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曹丕为之流涕,谥曰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
黄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张辽、李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一役中,张辽、李典仅以步卒八百人,破贼十万之众,自古用兵,未见如此。他们使贼众至今仍气为之所夺,真可谓国之爪牙。现分封张辽、李典的家族各增邑百户,对他们两人各自的一个儿子赐爵为关内侯。”
正始四年(243年),张辽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
历任官职:郡吏,骑都尉,北地太守,鲁相(重视朝廷公文的王粲、司马光仍记张辽为北地太守,重视实际作用的陈寿则记张辽为鲁国国相),中郎将,裨将军,行中坚将军,荡寇将军,征东将军,前将军。
2
人物关系
祖先
聂壹,马邑的豪商,曾发起“马邑之谋”,使得西汉与匈奴正式开战。
同辈
张汛(或作“张泛”),张辽之兄,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因张辽之功而被封为列侯。[9]
子辈
张虎,张辽之子,在其父张辽去世后,袭爵晋阳侯,在立下军功后,升为偏将军。[9]
张?,名字不详,张辽之子,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因张辽之功而被封为列侯。[9]
张?,名字不详,张辽之子,于黄初六年(225年)因张辽之功而被封为关内侯。[9]
孙辈
张统,张虎之子,张辽之孙,在其父张虎去世后,袭爵晋阳侯。[9]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