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郑国】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

    第十一章【郑国】 (第1/3页)

    纵观中国历史,抛开五代十国不言,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虽然跳不出兴亡的循环周期,但在建国之初,却总是具备很高的武力与政治生命力。就连秦朝、隋朝、元朝这三个最短命的朝代,在建国初期都具备了无比的武力(元朝的政治生命力差点)。即使是南宋,还有岳飞扛着一杆抗金的大旗。

    东周却恰恰相反。东周从始至终,都很弱,不论是武力,还是政治生命力。

    东周的建国是迫于无奈的避难,武力基本消亡殆尽,占地不过六百里,而且,洛邑还是一个“地势平衍,四面受敌之地”,说白了也就是个“易攻难守”之地。这样一个地理位置是很难发展武力。

    东周的政治生命力也很弱。西周开始之初,周文王、周武王凭借井田制以及仁政,取得了诸侯的支持,但到西周末期,井田制已经被严重侵蚀(参考宣王留下的烂摊子),西周的政治生命力已经陷入低谷。《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东周面临这种局势,想要发展就要继续求变,但东周诸王却无一人革新。

    所以说,东周只是靠着天下共主的名义苟延残喘。

    下面用实例证实一下东周的弱

    平王东迁至洛邑后,诸侯按照侍候天下共主的精神,拍马送礼,皆大欢喜。但是,楚国没有一点表示。平王不高兴,准备教训下楚国。群臣就劝了:楚国都是蛮夷(蛮荆就在化外),也就被你爷爷(宣王)打败,这才每年进贡点草(菁茅,两种草名),意思一下。咱们现在刚刚迁都,百废待兴,就先不征讨他们了。

    群臣这是说话委婉,暗含的意思就是:咱们就这么点家当,别打了,再折腾进去,就麻烦了。

    群臣又是哄,又是劝,平王这才决定不打了。否则,以宜臼打褒姒的气势,以申家斗争的精神,肯定会来个以卵击石。

    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东周很弱,但诸侯出于政治的需要,还是按照礼节来对待这个天下共主。而楚国这个在周朝时代(包括西周与东周)的另类,却不愿意再给东周一点面子。

    随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诸侯也不再给“天下共主”面子,所以,周平王想分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就敢进行周郑交质。周桓王想征伐郑庄公,郑庄公就敢两军对垒,射他一箭。

    再后来,楚国熊通称王,东周的政治影响力基本结束。东周只剩下一个天下共主的空壳子。诸侯想用,拿来就用。不想用,就踢在一边。

    有时候,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周天子中出现几代英明君主,凭借着天下共主的名义,能否做到复兴?

    思考了很久,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诸侯的才能都很强大。周朝采取了诸侯分封制,周朝有一百多个诸侯国,也就是一百多股政治力量。到了东周,周天子失去权柄,天下大乱。各诸侯国都是在阴谋诡计中生存,稍微弱一点的就被吞并。在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的君臣都历练出了一身本事。即便周王再英明,也不可能出现质的差距。第二,人才问题难以解决。洛邑占地六百里,人才凋零,而东周时期尚无儒家的“忠君”思想,所以,各诸侯国人才只会效忠于本国的君主,或者效忠于更强大国家的君主,实现自我价值,不可能投向虚弱的周王,帮助“中央政权”复兴。第三,洛邑的地利问题。洛邑“易攻难守”,不是用武之地,也根本不可能抵御住强敌入侵。如果周天子表现得过于英明,反而容易引起诸侯的警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