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索尔维之邀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

    第四百九十七章 索尔维之邀 (第1/3页)

    大清临死的这一年,真是自己给自己埋了不少土。

    按照立宪的流程,组建内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清廷终于发布了第一届内阁成员名单。

    总理大臣是咱们熟悉的超级贪财小能手庆亲王奕劻。

    要只有他这么一个皇族也就罢了,但细看这个名单,皇族人员竟占了7个!超过一半!

    另外还有两个满族,都是与皇族关系非常近的:第一个是那桐,人家姓叶赫那拉;另一个是荫昌,陆军大臣,也就是名义上全国陆军的头头。

    而汉人大臣只有四个:徐世昌、梁敦彦、盛宣怀,还有唐景崇。

    反正名单怎么看怎么怪,皇族名额高得离谱,所以被称为皇族内阁。

    就连庆亲王奕劻自己看到后都傻了眼。

    这位摄政王载沣实在是太爱一拍脑门就下决定了,老油条奕劻只想安安稳稳地敛财,如此一来不就是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了?

    所以他请求摄政王载沣收回成命,自己也无法胜任内阁总理大臣。

    载沣以为庆亲王在搞谦让几遍的作秀,于是果断拒绝了奕劻的辞旨申请。

    奕劻只能再次亲自找到载沣,苦口婆心道:“摄政王,如今乃立宪初始的关键时期,万万不可以皇族内阁为发端,以辜负皇上、太后和天下臣民厚望。皇族内阁既不利于天下,更有害于皇族。”

    载沣不以为意:“本王已经下了决断,必然不会撤销。且立宪讲究的不就是天下人人平等,凭什么只有汉人能当内阁大臣,我皇族人员就当不得?”

    奕劻听后人都傻了,这什么逻辑!

    突然又开始讲公平了?不是自欺欺人嘛?

    奕劻还想说话,载沣打断他道:“庆王爷,你现在考虑不应是要不要当内阁大臣的问题,而是与盛宣怀尽快研究铁路收归国有之事。此乃内阁成立的第一件大事,如果办成,天下还有什么可以质疑的?”

    奕劻无话可说,只好领旨:“臣知道了。”

    他都懒得像以前在慈禧面前自称“奴才”了。

    接着,载沣又招来内阁大臣中的汉人唐景崇,对他说:“义务教育的推行应加快,你可有对策?”

    唐景崇说:“摄政王,当今国库空虚,教育用钱巨大,臣以为仍需采取地方自治之制。”

    载沣挺不愿意听到“地方自治”几个字,当年太平天国时,朝廷让地方自治组织团练,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崛起的往事还历历在目。

    但仔细想想,他觉得可以像把北洋“收回来”一样操作:先让地方自己搞着,到时候把重要官员替换成自己的不就成了?

    聪明啊!

    载沣为自己的想法洋洋自得,感觉治国没啥难的,不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嘛,先让地方小火炖着去,以后再盛到自己这口大锅中。

    想通后,载沣对唐景崇说:“就依爱卿的意思去。”

    唐景崇只是个老老实实的官员,甚至都可以看作载沣照顾汉人的一个内阁名额。

    唐景崇当过多年学政,不过并没有办现代义务教育的经验,于是下旨从各地抽调人才,成立一个中华教育会,采取间接管理的策略。

    他选的人很准:有张謇、李谕、严范孙、唐文治等,几乎网罗了清末最懂新学教育的一批人。

    张謇得从上海赶过来,而严范孙和唐文治次日便到了京城,大家都是老熟人,在李谕的府邸先聚了聚。

    李谕对这项任命还挺诧异,问道:“朝廷怎么突然这么着急?”

    严范孙伸出手指头数着说:“按立宪原计划,六年后必须使全国识字率达到总人口的5%,即2000万人。可去年学部进行了一项统计,发现当年全国在校学生数不过100多万,加上社会粗通文墨者,不过300万人,离目标太远。”

    唐文治说:“实现工业发展,5%识字率已经是很低的限度,不然立宪的其他举措更难推动。”

    严范孙说:“学制一事,自从废除科举起,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完成彻底转变,各地民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