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七章 遗世独立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

    第五百八十七章 遗世独立 (第1/3页)

    李谕照例去清北转了转,有时间就会在这开讲座。

    与在日本讲授的完全不同,李谕把重点全放在了最擅长的物理学和机械学上,而且全是最尖端最准确的前沿理论。

    尤其物理,李谕很有把握将来再让中国搞出三四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来。

    清北请来的老师大部分还是讲更加传统的热力学之类,李谕则完全走的是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的路线。

    可惜现在只有他自己能讲,时间又没那么多,只能给个大致方向,让他们打好基础然后去国外留学。

    而说到诺奖,又不得不提我们的老朋友——辜鸿铭了。

    李谕在北大校园中凑巧碰到了他,也说不上凑巧,现在的校园压根不大。

    21世纪时,有一则关于“辜鸿铭与泰戈尔同被提名为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就连中国社会科学网等主流网站均有采纳,一些正规的学术著作中也偶有提及。

    煞有介事的论述无疑为辜鸿铭的生平轶事又添了一抹传奇,而辜鸿铭也由此被错误地捧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历史桂冠。

    但查证资料后就会发现,在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中,共从总计32项提名中产生了28位被提名者。其中获得提名的法国籍和丹麦籍作家各5人,英国籍作家4人,西班牙籍作家3人,瑞士、瑞典和意大利籍作家各2人,比利时、印度、爱尔兰、奥地利和芬兰籍作家各1人。

    在所有被提名者中并没有中国籍作家出现。

    毕竟辜鸿铭最引以为傲的那本《中国人之精神》还没有问世,要提名也得晚上几年。

    1913年的提名中,除了获奖的泰戈尔,此后又有多人分别获得了1916年、1919年、1921年、1926年、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整体提名水平还是比较在线的。

    此时的辜鸿铭拄着文明杖,就是一副不知情的样子。

    他刚刚收到聘书,再次来到北大任教,那根小辫子随之成了北大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北大管理层对辜鸿铭一直抱有一定期望。还是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蔡元培刚刚成为教育部长,就在公开的演讲中说过:“余杭章炳麟人极乖张,然其小学及古文词是可取的;厦门辜汤生性尤怪癖,然英文程度不浅。”

    孙先生也曾说他是中国说英文最好的三个半人之一(另两个是英文《北京日报》总编陈友仁还有伍廷芳的儿子伍朝枢。)

    请他回来讲课属于正常操作。

    辜鸿铭这次成了北大一级教授,工资相当高。

    他提起文明杖对李谕拱手道:“恭喜阁下再添一枚诺贝尔奖,实乃普天之幸。”

    李谕回道:“多谢辜先生的赞誉。”

    辜鸿铭突然又说:“听闻李谕先生手头阔绰,能不能找你借点钱?”

    李谕着实没想到每个月几百大洋都不够他花的。

    这位老哥不知咋回事,经常陷入拮据,要靠别人接济度日,在民国文人中并不多见,况且他成名那么早。

    李谕道:“好说,辜先生要多少?”

    辜鸿铭借钱一点都不绕弯,理直气壮道:“1326大洋。”

    李谕笑道:“还有零有整。”

    “那是当然,多一个子也用不着!”辜鸿铭说。

    对李谕来说这就是小钱,痛快答应下来:“今天我就让赵谦给先生送过去。”

    辜鸿铭掏出一张纸:“欠条我已经打好。”

    见李谕没有想接的意思,他接着说:“借钱还钱,天经地义。先生放心,明年我的书在欧洲出版,绝对会收到一大笔稿费,还你这点钱易如反掌。”

    辜鸿铭提到的书便是《中国人的精神》,李谕于是拿起那张欠条,说:“辜先生的书法越发精进了。”

    辜鸿铭说:“在北京城,我可不敢说书法好。”

    李谕问:“对了,记得此前袁大总统向五国银行团借款,曾请您做翻译,您当时开口就要6000银元做酬劳,难道没有给?”

    “6000?我只是随口一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