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人类大迁徙的路线及过程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

    第54章 人类大迁徙的路线及过程 (第2/3页)

头,因此他们最先展开了人类的海上大迁徙,他们迁徙的路线是通过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海岸和岛链近海向太平洋东西海岸及岛屿地区迁徙;通过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海岸和岛链近海向印度洋及大西洋海岸及岛屿地区迁徙。

    海洋民族从东南亚新大陆向太平洋东西海岸及岛屿迁徙的过程为:海洋民族首先乘船向东迁徙到中国大陆南海、东海海岸地区及近海岛屿,即如今马来西亚半岛沿海、泰国沿海、缅甸沿海、孟加拉沿海、柬埔寨沿海、越南沿海、广西沿海、广东沿海、福建沿海、浙江沿海、长江流域航道地区、菲律宾群岛、台湾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太平洋诸岛、南美洲太平洋沿海等地区。

    海洋民族从东南亚新大陆向印度洋、大西洋海岸及岛屿迁徙的过程为:南亚次大陆沿海、中东沿海、非洲沿海、地中海沿海等地区。

    海洋民族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后,依托当地的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发展渔业、采集和狩猎等生产活动,并与先后到达这些地区的民族一起开创当地的社会及文明。

    根据考古学家及人类学家的发现和研究,农耕民族(包括仍然依附农耕民族从事养殖业和畜牧业的民族)的大迁徙出现冰河期变暖期后期即距今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因为变暖期后期地球表面的海岸线、河流、湖泊、沼泽等已经稳定下来,大部分荒芜土地已经变成森林和草原,成为动植物的乐园。自然环境的改善给农耕民族及其随从民族的迁徙提供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根据古代气候学和考古学的研究结果,在末次冰河期期间,农牧民族早期家园即东南亚中南半岛、中国南方、南亚次大陆等地区,该地区具有四季分明、冷热气候交替明显的北方典型气候特征,当时该地区气候状况相当于现在中国黄河以北地区的气候状况。在冰河期由于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岭南山脉等地理屏障,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对中国岭南地区和中南半岛地区的侵袭,因此在末次冰河期该地区的自然气候非常适合农业、养殖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该地区的文明进步为人类大迁徙提供物质、精神、技术和文化等方面保障,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奠定和基础。

    由于早期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本来就生活在内陆海拔较高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典型大陆地貌特征,有山区、丘陵、河流、沼泽、草原及绿洲等,这些地区都非常适合农牧业的发展。由于农牧民族食物来源比较稳定,过着定居和半定居的安定生活,因此他们有更多时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从事了思想、文化、技术和宗教等方面的文明发展。生产方式及文化发展方式决定了农牧民族在人口、社会及文化等方面比采集及渔猎民族、海洋民族等更优越。

    在大迁徙初期,虽然农牧民族与海洋民族和居住在低海拔地区的民族,没有非常密切联系,但是随着农牧民族内部人口,以及其他民族迁入农牧民族地区人口的增加,使得刚刚完成迁徙,过着定居生活的农牧民族又产生迁徙的强烈需求和冲动。

    当气候变暖加剧,内陆地区湖泊、河流和沼泽的地理分布基本稳定,荒漠区和洪泛区等无人区的环境得到改善后,在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地区发展成熟的农牧民族开始向世界各地展开惊天动地的大迁徙。

    在农牧民族大迁徙初期,农牧民族已经基本上将中国岭南地区、中国云南、越南北方、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孟加拉、印度东北部等地区开发成本民族的农牧产业根据地,根据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的联合研究成果,该地区是末次冰河期人类最早的唯一的农业区、和畜牧区。考古学证据反映,人类最早期的畜牧区(当时农业与畜牧业尚未完全分离,畜牧业的生产方式是圈养与放养相结合,畜牧的活动范围小于游牧,畜牧仍然依托农业和村庄生存)出现在缅甸西部、孟加拉地区、南亚次大陆等地区。而且当时这些地区居住的古人类都是黄种人。

    农牧民族开始大迁徙后,他们首先从根据地从发向西进入南亚次大陆南部与当地棕色人种融合为新农耕民族;他们再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地区进入青藏高原,他们形成了以黄种人为主体的,适合高原气候环境的农牧民族;他们从青藏高原地区向西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及印度河流域地区,与该当地的白种人采集及狩猎民族融合,形成黄白混血的新的游牧民族。从此黄种人、棕色人和白种人在南亚次大陆等地区完成全面融合,并形成延续至今人类多种族地理分布格局。东南亚农牧民族向南亚次大陆、青藏高原、中东印度河流域等地区的迁徙和移民促使该地区早期文明的产生,随着南亚次大陆及中东新人类与中亚新人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