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西方思想及宗教简史四十八!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

    第127章 西方思想及宗教简史四十八! (第2/3页)

波英军乘势反攻慈溪(今慈城镇)和城西大宝山等地,清军大败,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见久经准备的浙东反攻又告失败,遂调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准备与英军媾和(见浙东之战)。

    英国政府认为《穿鼻草约》所获权益太少,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来华为全权代表,扩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军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

    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1842年)3月11日,英军分遣舰队还多次对台湾进行侵犯。由于守军准备充分,战术巧妙,取得了整个战争中罕见的胜利,仅俘获英军就有182人(见台湾抗英斗争)。

    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镇。英军6月16日发起吴淞之战,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坚守西炮台,两江.总督牛鉴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鉴逃走,东炮台被攻陷,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直至战死。 [17-18]吴淞的失利,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镇江驻防副都统海龄自闻乍浦、吴淞不守,认为汉人通敌,纵兵杀害汉人。此后,英援军相继到达长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英海陆军溯长江上犯,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并巩固吴淞之战后封堵长江出海口的战果。

    1842年7月21日,英军使用1.2万余人,76艘战舰,炮724门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越城而入,与1500蒙古八旗兵巷战,英军死185人,清军全军覆没,海龄自杀。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守军英勇抵抗侵略的英雄气概:“驻防旗兵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19-20]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向英军交纳五十万两赎城费,免收军事占领。英军直逼南京,清廷处于不利位置。

    1842年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南京燕子矶登陆,察看地形,扬言进攻南京城。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在谈判期间,由于英军的恶行引发了地方性的靖江保卫战,侵略者死伤13人后败退(从台湾、靖江之战看来,当今记载的英军伤亡数字不无可疑之处)。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1842年8月29日,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上,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耆英与璞鼎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标志着西方文化及科技已经全面超越东方。在西方胜利的鼓舞下,俄国开始侵占大量蒙古势力及清朝的领土,并兵危清朝中亚、新疆和东北的领土,俄国侵占清朝领土最多的国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两次战争的本质目的相同),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达21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道光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平均每年流出白银1000万元),加紧横征暴敛,增加税收一至三倍以上。兼之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 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鸦片战争后十年间,各族人民自发的反清起义达100多次。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清朝统治者对广大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十分严酷;又加以天灾人祸,广大农民苦不堪言,反抗斗争此伏彼起,终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至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在经历短时间的辉煌后就迅速败亡。神权左右皇权导致核心矛盾,腐败从根本上动摇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根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新时代农民起义战争的特点。

    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以及社会仁人志士,开始思考造成东西方差距的原因,开始前往西方学习,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的高峰。

    1894年7月25日至1895年4月17日,中日甲午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