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你们也可以叫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真是枉为读书人!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

    第151章:你们也可以叫仁人志士、为国为民?真是枉为读书人! (第1/3页)

    “不愧是刘夫子,算无遗策,并且布下了两手准备。”

    “但你明不明白,这已经背离了为国尽忠,而是只在乎自身的得失。”

    “也就是心存侥幸心理,毕竟要是朝廷不能察觉,你们依旧可以心安理得的在朝廷当官,这些话自然也无从出口。”

    “但若是朝廷察觉,凭借刘夫子留下的遗言,纵然会有很多人会死去,但刘家也能保留一条血脉。”

    “谁让刘夫子乃是开国功臣,又是坦白从宽,陛下自然也会网开一面。”

    面对刘涟的不假思索,朱棡的嘴角倒是勾起一抹冷笑之色。

    诚意伯刘伯温还真是深谙权谋之道,明白什么叫做退无可退之时,就没有向前进一步。

    纵然会牺牲很多人,但只要朝廷要查,而且是大查特查,那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所以倒不如让这些原本就要死的人,直接去死。

    这样也可以保全刘家的一条血脉,虽然富贵不在,但好死不如赖活着。

    然后再过个百年,刘家也可以重新回到朝堂,毕竟前尘往事,都会随着时代而散尽。

    “回殿下,家父知晓以后,小明王已死。”

    “那即便是禀明陛下,也是无济于事,因为小明王已经死了,这是事实。”

    “而为了一个小明王,死那么多的朝廷大臣,开国之初,必然会升起动荡。”

    “所以为了国,家父只能隐瞒。”

    “并且从法理正统性上而言,小明王不过是偏安政权,它根本不具备一点正统性。”

    “从法统上也不会有人认可韩宋的偏安政权。”

    “所以一旦陛下接过韩宋政权,不仅会丧失合法的正统地位,也得被迫承认元朝的正统地位。”

    “那今日之北元,就拥有了合法性,毕竟正统的地位绝不能动摇。”

    “所以从国的角度上出发,小明王的确要死,家父仁慈,但也认同这一理念。”

    “毕竟是为国为民,从大义为先的角度,小明王的死,的确是与国有益,可以稳定局势。”

    刘涟仍然是不卑不亢的抬起头,沉声道。

    开国之初的政治,比现在的还要复杂。

    特别是正统之争。

    所以一旦承认了小明王的韩宋政权,明朝将不再具有合法正统性。

    元朝依旧是正统性的王朝。

    所以朱元璋只能从元朝接过皇位,而不是小明王的韩宋政权。

    这是时势,也是不可违逆的天地大势,人力岂能扭转乎?

    而且朱元璋要是想继续对草原用兵,就必须否决北元的正统性,这也是大势所趋。

    所以于国于民,刘伯温并没有什么错,但为什么不向朱元璋禀明。

    说白了,泥腿子就是泥腿子。

    况且朱元璋是个犟种,他要是真想从小明王的手中接过韩宋政权,文武百官也拦不住。

    毕竟被朱元璋扫庭天下的最大功臣,几乎都是淮西勋贵。

    因为,你可以说刘伯温算无遗策,但他始终只是一个谋臣。

    可伱有没有想过,朱元璋麾下的谋臣如雨,且个个都是老谋深算之辈。

    那对于一个并没有握紧实权的谋臣,采不采纳他的策略,还是由君王而定。

    所以谋臣的地位一直都很尴尬,有时候偏高,有时候偏低。

    这取决于君王的信任程度,也就是为什么开国的第一功臣是李善长,刘伯温却只是一个伯爵。

    而且真正意义上的谋臣,不仅仅是出谋划策,更是手掌实权,拥有决策的权柄,甚至可以左右国家的大政方针。

    就像诸葛丞相、萧何、还有李善长,因为他们除了谋臣这层身份,还有主治内政的权柄。

    所以正是有了他们在后方运筹帷幄,为君主稳定后方,保证粮草辎重的准时到达,就已经是滔天之功。

    这也就是说明,除非李善长谏言,要不然别人说什么都没用。

    因为不管李善长究竟有没有担任过元朝的官,可以李善长的老谋深算,就不可能参与进去。

    更何况,浙东与淮西之间的关系之紧张,就已经代表了对立,而作为淮西勋贵的老大哥,李善长又怎么可能会去为刘伯温开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