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大章)恐怖的规模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
第一百八十八章 (大章)恐怖的规模 (第1/3页)刘彻登船。
一群人跟着登船。
这一次登船,可不是用一条小舢板船拿来充当过河通道,而是专门的悬梯。
因为是钢骨的原因,船侧面有直接架在钢骨上的楼梯铁骨,上面也是覆盖了木板。
刘彻踩在船上,丝毫感觉不出晃荡,感觉跟踩在地面一样稳当,于是就往前走了上去。
实际上这种船,应该设计在吃水部位高一点的位置搞一个外开门的船门,用来走人。
不过这个阶段,一切都还是以能开为主,没有研究那么多。
梯子走到一半,有一个出入口,而梯子还可以继续往上,刘彻指了指前面。
罗烈:“这里面是蒸汽机,往上走是甲板。”
刘彻挑眉:“哦?去看看,看看和蒸汽火车的蒸汽机有什么不同。”
刘彻隐隐感觉,两种东西是不一样的。
等刘彻进入后,从第一个窗口经过,就傻眼了。
里面有一个类似于造纸厂的传动轴一样的东西。
只是这个传动轴是旋转的,下面连着一根杆子,上面连着一根杆子。
而这根传动轴,全是钢铁的,本身比人还粗!
而这样的传动杆是对称的,眼前一个,对面一个。
从窗口往后看,一共不知道是八个还是十个。
这!
可比蒸汽机火车的蒸汽机大得多得多得多。
这反而让刘彻疑惑了。
要知道,蒸汽火车的运力,可不止二百吨四百吨。
这是借水力啊!
不是说水运效率远高于蒸汽火车吗?
这船的速度貌似不如蒸汽火车啊!
这个地方因为要散热,所以两边是留的巨大的窗户。
又因为要防火,所以窗子所在的墙,和外船舱是隔断的。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巨大的走廊,登船的人都是到了窗口围观。
刘彻疑惑:“霍海,为什么这个蒸汽机比火车的蒸汽机大那么多,但速度还不如蒸汽火车,运力也不如?”
还真不是!
霍海往前招了招手。
在船上队伍里一直等着的儿宽急忙上前。
“你来给陛下说。”
儿宽听霍海这么说,就开口:“陛下,其实是……”
霍海一脚揣在儿宽屁股上:“嗯?”
儿宽这才作揖行礼:“陛下,臣儿宽乃是陛下第一次大学考试中中举的科考举人,担任皇家研究院司科。”
“如今担任轮船项目的初始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刘彻只知道唐四儿他们,哪儿认识儿宽。
听到儿宽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后,又往队伍里看了看,然后疑惑:“唐四呢?朕不是刚封了他为钢铁侠吗?撂挑子了?”
霍海小声:“唐家师徒要去研究枪炮,现在去千乘造船厂,由儿宽带头,管理上选的是羽林卫出来的关内侯。”
其实更适合的人选应该是田觉。
田觉在战前就是校尉,又跟着在长安少尉府衙干了这么长时间,现在去战场又跟着霍去病立功,也是关内侯。
他的管理经验,远比羽林卫出来的人强得多。
不过这船坚炮利一事,霍海不想过度参与。
设计上项目发起上参与就行了,管理就不参合了。
刘彻点了点头:“看来霍武侯很看好你,那就你来讲吧。”
儿宽这才开始给刘彻讲起了内燃机。
讲起了滑轮组。
讲起了省力就不能省距离,省距离就不能省力。
讲起了扭矩和转速。
一边讲,儿宽一边带着刘彻看实物。
而后面的人也是一路跟着,一边听一边看。
有的时候恍然大悟,有的时候摸不着头脑。
讲到最后,刘彻思索了起来,虽然这一套东西有的内容听懂了有的内容没听懂,但什么意思大概是懂了。
也就是说,如果蒸汽机输出十的动力,输出在五的转速的轮子上,那扭矩就是二。
如果输出十的动力,输出在一转速的轮子上,那扭矩就是十。
如果是前者进了水,并不会让明轮飞速转动起来,只会让明轮齿轮接口卡住,甚至疯狂打滑。
而后者,虽然速度慢,但力量大,就能让明轮稳稳地划水带着船往前动了。
而蒸汽机放在船上,和放在火车上,效果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问题很关键。
目前主要的已经通行的火车,就是长安北站往同关、神木、五原走的安五线。
这一条路上,有不少不下客不下货的小车站。
这些车站站台上堆满了煤炭。
一旦火车缺少煤炭了,就停下,往车头运煤,来继续行驶。
这样才能保证后车厢的运力。
而船可不是这样。
船注定了从出发到结束,都是不怎么能补充煤炭的,如果在内河还好,还可以稍微补充一下。
如果到了大海上,那一个来回,都得不到任何补充。
所以,船的载重量,是把本身燃烧需要的煤炭和蒸汽机的重量刨除之外,的纯货运量。
所以实际上,船前进一千米的煤炭消耗只有同样载重量火车的十分之一不到。
甚至如果不全功率前进的话,更低。
刘彻这才明白过来,原来,省的成本在这儿。
不过,貌似这并不划算:“大汉不多的是煤炭?”
难不成还能挖完不成?
的确,从刘彻的视角看,光是一个同关,煤矿都够大汉用到下个世纪去了,何况随随便便发现的几个煤矿,个个都比同关还大。
霍海在旁边小声提醒:“陛下,去年年底,全大汉一共有三十七台蒸汽机在运转。”
去年七月,才火车第一次开始行驶,长安城内线和安神线,合起来也就二十四台蒸汽机在运转而已。
刘彻疑惑:“现在很多?”
“三百七十台?”
刘彻平时只算钱,你要让他有时间,从一个厂赚了多少钱来反推,他一定能算出这家厂出产了多少东西。
比如知道了蒸汽机制造厂的出产数量,他一定能算出有多少出产。
但现在乍问起来,他还真不知道。
霍海:“少了。”
刘彻思索了一下,有些惊讶:“这么快三千七百台了?”
霍海:“再……加点吧。”
刘彻:“???”
霍海也很想疑问,霍海回来后看到报告,都傻了。
大汉这一年半,把人家大英十五年的历程给走完了。
走完了不说,还远超。
“六千八百台。”
目前出产的蒸汽机有四种。
一种是火车车头专用,一种是轮船用。
一种是代替三十个工人人力,一种是代替一百个工人人力。
四种蒸汽机,这一年半,出产了六千八百台了!
要不是钢铁厂先配上了蒸汽机,把钢铁厂的工人给全体累死,都产不出来这些个蒸汽机。
霍海更害怕的是,大英从第一台改良版蒸汽机到五千台用了十五年,从五千台到十万台用了五十年。
大汉从一台到六千多台用了一年半,按比例算不会三五年后就到十万台吧?!
不过这也不是没可能。
要知道这个局面可以说是霍海故意引导出来的。
只是霍海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切来的这么快。
按理来说,工业萌芽后,一开始应该是大量的工人进入纺织类轻工业工厂,然后等人力逐渐贵起来了,而纺织产品逐渐便宜了之后,纺织厂的商人被迫只能用蒸汽机代替人力。
但在大汉,霍海一开始就以远超出市场价的价格使用工人,导致整体人力价格被抬高。
这一方面是为了快速刺激通货增长,另一方面是让人均资产迅速提升,增加经济活力。
而这就导致,从一开始,纺织厂邀请工人就是亏本的。
要说邀请部分女工人,特别是匈奴女工人和难民女工人,那还勉强能干,但问题是商业发展这么快,到处都缺人,最不缺的就是工作。
所以,别人都愿意去干钱更多的工作。
不就累点么,以前当牛做马时根本没钱拿好吧。
所以,纺织厂和成衣厂从一开始就请不到工人。
于是,开设纺织厂的人,就直接开始使用蒸汽机。
这六千台可不是市场需求的极限。
这六千台是蒸汽机制造的速度的极限。
要知道去年生产的棉花只够长安的人用,而今年生产的棉花,足够全天下所有汉人一人三套棉服。
虽然这其中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真的拿出来做纺织,但也是个惊天的数字了。
六千台蒸汽机,只有两千多台在纺织厂,压根不够用。
别说两千,就算是两万台,现在加班加点的生产,连轴转一刻不停,到明年新的棉花产出来,也不能把旧棉花用完。
毕竟平均一下,一台蒸汽机也就相当于六十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