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
第12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 (第2/3页)以你要不是内贼通外贼的话,你的珍宝不会失掉,关键在内贼。我们今天产生过失,永远不要怪罪外境,你内贼不把门打开,外贼是进不来的。所以:
修行完全是自我反省、自我调伏的问题,外境只是一个历缘对境的所缘境。
我们可以这样讲:我们心中的爱取有五种──色受想行识(色阴、感受、想象、行阴、识阴)。当然一般人,年轻人当然喜欢色阴,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追求一些高品味的物质享受;年纪大的人,因为六根比较闇钝,就会注意自己的感受,他住在感受当中;比较有一点知识分子,或者艺术创造者,他对于感受不会太在乎,他会注意自己的想法。你看那艺术创造者,他穿的很随便、吃也很随便,但是他心中有想法,他的心爱取──住在想法当中。所以这世间上有三种人,这三种是各有所偏重,有些人偏重在色阴,他的生命就是追求五欲六尘;有些人他的生命当中,他很在乎他的感受,有些人很重视他的想法;但是不管你是住在色阴、受阴、想阴,总而言之,你的爱取都在你的六根活动,没有一个人离开六根。
佛陀说:使令我们生死流转的是六根,但是使令我们涅盘安乐的,也是六根。
后文佛陀会说到──其实六根是两个门,前门跟后门,你打开了前门──向外攀缘,你就把六贼──色声香味触法六贼,都带进来,你就完了!你打开后门──回光返照,就通往常乐我净之门。意思就是说,这个六根是一个关键的一个指标,你要打开前面,那这个六贼都全部进来,你的功德就全部失掉了;那么你要能够打开后门,那么就通往常乐我净,那就是涅盘安乐。关键是你想要打开哪一个门?一个是前门,一个是后门。
中国禅宗的禅堂,大众在打禅七的时候,它虽然是不念佛,他念念观照的是──观其念即无念,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你看:在禅堂,你在打坐的时候、你在经行的时候,你眼睛一飘啊,维那师过来,啪!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对啊!哪一个砖块是你的,那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嘛,就是要你都摄六根嘛!
这里,没有明白说到底怎样都摄六根?不过我们从后面的经文判断──蕅益大师说,其实六根当中,从放逸的角度来看,六根都很厉害。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有三根值得注意:
第一、眼根──特别是密宗,很重视眼根圆通,你看密宗它的唐卡、坛城,所以密宗道场特别庄严;他的眼根看这个坛城的时候,它能够帮他回光返照,它是表法的。
第二、念佛法门重视──耳根,听声音,本经也重视耳根。
第三、但是如果你是天台宗,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是重视──意根,在一念心性当中起观。
所以六根当中,从回光返照的角度,这三根特别重要,眼根,耳根,意根这三根。当然你要放逸,那六根都很厉害。
己三、举颂劝修(分三:庚一、总颂性修二德。庚二、别示修行方法。庚三、总叹法门殊胜。)
佛陀到这个地方已经把整个修行的道前基础,包括理论,包括你整个修学的方法,都讲得很清楚了。那么这以下,用偈颂的方式,作一个总结:
庚一、总颂性修二德(分二:辛一、颂性修不二。辛二、颂方便多门)
第一段,佛陀先总颂性德,性德讲安住──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修德是讲──对治,用空假中三观来对治妄想。依性德而起修德,以修德来帮助性德。
辛一、颂性修不二
世尊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观
法本空寂: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假名安立: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这里,就真实讲到安住跟调伏两个问题:
安住──
任何的修学方式,都要先求安住,先把脚跟站稳了,才来谈所谓调伏的问题。
怎么安住呢?
这时世尊就重宣此义,首先讲真性。这个真性就是真实的心性。为什么讲真实呢?因为它不是假借外境而有,它是本来清净,不是因为你修行以后才清净,不是。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无量的德能,这个叫做真性,这就是菩萨的依止处,我们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修空观。
是观察什么呢?
有为空,缘生故如幻。首先,我们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观察整个三界的因缘果报,有为诸法,它毕竟是空寂的。为什么呢?缘生故如幻。因为所谓的三界生死,它是要假借业力的因缘才能够显现。比方说,我们今生为什么会有男人的相貌,跟女人的相貌?因为你过去生有这个业力,这个业力在释放的时候,你就循业发现,你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法、男人的造作、男人的了别;等到你这一群业力的力量,让你释放完以后,你来生变成一个女人,你又转成一个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法。那我们就要问啊──那你前生的男人的身心世界,跑哪里去呢?没有跑哪里去,它本来就是没有的。生命本来就没头没尾,跑哪里去了?它从毕竟空而来,又回到毕竟空嘛!它只是在因缘和合的当下,你感受到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等到力量消失了,就完全消失,就好像说是如幻。
什么叫如幻呢?
就像比方说:有一个魔术师,拿着一条手帕,这个手帕变了一个兔子,变完以后、又变成一个苹果。那我们就问:你刚刚变的那只兔子,跑哪里去呢?它只就是一个布嘛!这个布表示真如,真如受熏以后,它显现一只兔子;它本来是没有兔子,最后也没有兔子,只是过程有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叫做缘生故如幻。这个地方是在观察有为法,为什么讲空呢?因为它没有真实的体性。当然,它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也不能否定,佛法是不坏假名、不坏假相,只要求你不要去执着。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前面的所观境是有为的生死之法,这以下观察是无为的、阿罗汉的涅盘的寂静之法。无为的涅盘,它是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它是不生不灭的,但是它也是不真实,如虚空之华。所以菩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远离有为,远离无为。因为心性它本身不是有为的相状,它也不是无为的相状。所以《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菩萨依止一念心性,入空观的时候──不生、不灭是一句话哦,不是两句话;它不是生相、也不是灭相;它不是污垢、也不是清净,它不是增、也不是减──它离一切相。
在离一切相当中,这个真妄是怎么安立的呢?
一、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我们说:生灭的因缘、果报是虚妄的,讲虚妄的目的,是为了开显真实的功德,其实所谓的真实的相状、虚妄的相状,它都是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你看四圣谛,苦、集二谛是虚妄的。我们为什么有生死果报呢?因为有惑、业、苦的因缘,烦恼跟罪业的因缘显现生死的假象。为什么有涅盘呢?因为戒、定、慧的因缘显现涅盘。所以所谓的生死跟涅盘,都是一念心性显现出来的,但是一念心性它本来不是生死,它本来也不是涅盘。所以:
二、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所以:当我们以空观,观照一念心性的本体的时候,是离一切相,它是非真、非非真。非真就是虚妄;非非真就是真实。它不是一个生灭的虚妄相,也不是一个真实的涅盘相,而且它是没有能见、所见。这里的空观所观照的是──心性的一个本体,就是离一切相。
《庄子》一书里面讲到说:我们一个人的胸量很重要──
一个人的知见影响你的胸量,你的胸量影响你一生的成就!
他举一个譬喻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微生物啊,朝生暮死,它的生命只有一天,它白天起来的时候看到人世间,晚上就死掉了,所以它一生的胸量,就是这么一个胸量,它的所缘境就是这样。这个人类好一点,活到七、八十岁,他的胸量就是这几十年的见闻觉知的胸量,七八十岁。他说,有一种灵龟啊,就是五百年为一个春天,所以它就活了好几千年,它的胸量是几千年…一个累积的一个胸量。
那我们要问:菩萨的胸量是什么?
他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是远离有为、远离无为,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他是超越时空的。菩萨那一念心是离一切相,因为他离一切相,所以他的心量才特别的广大,只要有相状的东西都不会太大。所以这个空观,是先安住到心性的本体──先扩大胸量。
接下来,再看假观,这个假观就开始观察因缘果报︰有杂染的因果、有清净的因果,这个假观就是对立,空观是离诸对立的,一旦落假观就有善恶、染净的差别。
假观
缚脱无二: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迷悟有别: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它先观中间无实性,这个中间指的是什么呢?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中间产生六识,那个识,感情、感受产生了,这个中间没有真实的体性,所以是故若交芦。什么叫交芦呢?就是两根互相依存的这种交芦之草。这种交芦草它有相状,但中间是虚空的。就是说:根、尘、识,但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没有实体的。那么结解同所因──第一个结,是凡夫的烦恼,第二个解是圣人的解脱。凡夫之所以创造了很多的烦恼跟罪业,圣人之所以产生很多的解脱跟功德,他们都是依止六根而起,都是六根,所以圣凡无二路。
圣人的心在哪里活动呢?在六根活动!不要以为圣人就不是在六根了,圣人还是用见闻嗅尝觉知,文殊菩萨来到我们人世间,他也是用眼根去看,当然他眼根范围特别大;他也是用耳朵听…他也是要利用他的见闻嗅尝觉知产生解脱的妙用。但是,后文会说到,六根门头有两条路:第一个是向外攀缘──通往生死之路;第二个回光返照──通往涅盘之路,如此而已。有前门跟后门的差别。
所以『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所以我们观察交芦草,它中间的体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它离一切相──没有空的相状,也没有有的相状。
在这无相当中,因为因缘的作用,就有它的差别──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当它是迷惑颠倒的时候、向外攀缘的时候,六根就启动了无明的力量。发明──当它回光返照的时候,六根门头就启发了心性的常乐我净的功德。所以当你入假观的时候,就有凡夫的路、跟圣人的路,入空观是离一切相的,那么假观当然就有因缘果报的差别。
在这禅宗有一个道场,这个方丈和尚年纪大了,想要退位选一个新方丈。禅宗当然他们是以心印心,方丈不能随便选的,不是你戒腊高,就可以当方丈啊,要有本事啊,要开佛知见啊。因为禅宗的整个修学,是靠方丈和尚领导的,以方丈和尚觉悟的心来领导、来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