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乱战2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

    第一百四十二章 乱战2 (第2/3页)

的现实

    。

    知道工业革命之前的科学成果,都几乎是仅仅依靠兴趣和机遇的偶然发现,直到工业革命后,发现新技术和科学成果可以大规模转化成商业利润的刺激,在渴望利润的促进下,近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才开始突飞猛进。在这之前,教会甚至以防止传播异端为名,限制乃至禁止使用和拥有印刷品。

    因此,做什么都需一个利益的驱动,或者说至少有实用性的推动,毕竟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那是圣人,大多数人还是有*有需有追求的。所以我选的东西也是尽量遵循这个原则,所学的东西,能对起码的生计乃至仕途有所用,这样才不容易消亡。

    当然了,顺便也宣扬一些比较超前的大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东西。

    虽然当初有人疑义过这些的存在,不过依我理由看起来也很充分,“若只想做个兵头,只肯拼命便行,但若为将治军,乃至镇守一方,起码的理政度支的基础有的,一个连帐目度支都搞不清楚的糊涂蛋,断然是不行的。”到目前似乎效果还不错,起码从听众上来说,感兴趣的着实不少。

    “所谓的人力资源,就是拼的是谁的人口多,更兵强马壮,谁更人才辈出”

    “所谓的生产资源,比的是谁产出更多,谁更物产丰富”

    “经济资源,谁的钱财用度更加充裕,谁更国富民强”

    “尤其这个人才,古今更替,无非就是人才之战”。

    “后汉之世,有三国鼎立,曹魏以一家压制孙刘两家,便是有源源不断的人才更新换代,以魏武三诏令计,不问寒庶卑贱出身,唯举以功业任以才德,是为虽负大义骂名,然能臣将才始终不绝。以一残破半壁江山,北破乌丸、东征鲜卑,西收匈奴,外番诸国敬附而贡之。

    (所谓“魏武三诏令”,是指魏武帝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分别颁布的三份惊世骇俗的求才令,在这三份诏令中,曹操指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并且公开询问天下有没有“盗嫂受金,未遇无知者”;有没有“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之人,他一并笼络,而成其霸业。曹操的这种取才标准,极大丰富了人才的范围)

    而蜀刘,国小民寡,穷力应战几败而尽,虽有诸葛才冠绝代,鞠事必亲,然用人唯忠厚,而次贤才,是以五虎上将一去,就后继无人,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权先锋的恶果。

    而孙吴长倚以江右世家大族,虽先后有四大都督征伐,数十文学俊士为谋,结果能主一去之后,便为氏族把持内乱不休。

    至晋氏司马,治政重用世家门阀,举才唯门第不问才德,蠢禄者充与朝野,是以内弱前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之患。

    至本朝太宗,开科举之盛事,无论寒庶门第,皆有进身之途,打破了南北朝以来氏族门阀对仕途的把持,求贤广于野,拔举于陌蓬户,是以人才海聚,天下大治,为贞观盛世之基石。”

    最后表一表唐太宗的丰功伟业,这便是所谓的拉虎皮做大旗手段,其中的好处就在于,无论说什么言论,只能够自圆其说的与之沾上点边,鼓吹歌颂下前人的英明神武,这时代所谓的学术权威还是大家,多数是不敢直接或者公然质疑与开国太祖之类有关的东西,特别是象科举选士这类先人划时代性开创的东西,美其名曰—避讳。

    这其中的奥妙,就好似孔老夫子从来没有提倡过“存天理,灭人欲”这东西,倒是过说“食色性也”。但因为后世一群假道学为了与时俱进,封神造圣迎合统治者的需,硬将它从孔老二的语录里,无中生有的阐释出来,结果衍生出无数似是而非的东西,被当作权威的存在,整整毒害了好几百年。

    因此,当初开这几门学问,就很有口水和争议的,曾有人在老皇帝那里上书,说我聚众惑下欲行不道,还在新开的文抄上,很是一番争言汹涌的,我只是让人刊发了一句“以史为鉴,可以镜人,乃太宗圣训”,就平息了,这就是权威的好处。

    我喝了口茶水,又道。

    “而战争争夺的目的,无非土地、人口、物产(资源),三者相辅相成,有了土地和人口,就能产出物产,田出粮草,山出矿藏,有了物产和土地,就能生养更多人口,有了更多的人口,就能够开拓更多的土地和物产,周而复还”

    “然地有尽而人生养无尽,需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来供养,一个地方养不了多余的人,于是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qishuta.net